...
2010年6月17日 星期五
 业务领域
 
详细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研究 > 法治聚焦

中国这十年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布时间:2022-08-12 09:33:12 点击:1004 次

7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这是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8场,介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高憬宏,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成人员、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反垄断局局长甘霖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发生哪些历史性变革?唐一军对此作了重点介绍。

唐一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部署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确立。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加强各地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上下协同,确保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示范创建和督察,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纠正冤错案件,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意见,加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坚持依法防控疫情,有力保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有效法律服务。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立法和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推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和人民警察单独职务序列,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取得新的进步。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律师60.5万人,律师事务所3.7万余家。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已经实现常态化适用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给我国刑事司法带来了哪些变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在制度适用中,司法机关如何在法律的震慑惩罚和宽容激励上做到平衡,以确保公平正义?面对记者提问,陈国庆作了具体回答。

陈国庆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2018年10月份正式确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检察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密切配合,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目前该制度的适用率已经稳定保持在85%以上,可以说已经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常态化适用。这对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模式向协作式转化,促进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理”转化,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惩治犯罪更加及时有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查明犯罪事实,也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效显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被告人认罪服法成为一种常态,当前一审后被告人上诉率为3.8%,低于其他刑事案件14.5个百分点。三是当事人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依法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333.9万人次,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比例不断提高。检察机关还对7.2万名因犯罪侵害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四是公平正义得到又快又好实现。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轻罪案件,从侦查到审判的办案周期缩短,起诉后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的占到了74.6%,既提高了诉讼效率,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同时,陈国庆强调,认罪认罚从宽并非一律从宽。检察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应当从严惩治的,不能因认罪认罚而简单从宽处理。对于轻微犯罪有从重处罚情节的,也要依法从严处理,从严把握从宽处罚的幅度。

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

织密织牢个人信息保护

有记者关心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问题,提问中国是否会出台其他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许安标对此作了回答。

他表示,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通过刑法修正案,完善了惩治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规定。在编纂出台的民法典中,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予以肯定。

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在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坚持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在已有立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有不少条款需要制定配套规定,比如公共场所图像采集管理、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等具体制度,对于这样一些配套制度,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或者正在抓紧制定。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数据安全法。

总的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将在相关具体立法中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织密织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阶段我国的普法情况如何?熊选国对此作了回答。

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党对全民普法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全民普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了“七五”普法,全面启动了“八五”普法,公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这表明了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202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全国“八五”普法规划,为推进“八五”普法深入实施,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主题主线,纳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通俗化阐释。

二是突出加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三是突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抓好浙江省等8个地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研究起草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持续加强对公民权利义务观念、公共意识、依法维权意识的培养,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多措并举

解决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

打官司难是过去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发布会上,当记者提问“人民法院在解决打官司难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时,高憬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了让老百姓解决纠纷更便捷、更普惠,成本更低廉,选择更多元,人民法院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一是形成党委领导下协同共治解纷格局,彰显中国优势。依靠党的领导,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各类调解组织、律师、专家学者、基层自治组织等建立“法院+社会”多元解纷体系,为人民群众化解纠纷提供菜单式服务。与法院对接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从2018年初的1264家1.4万人,增加到8.3万家33.5万人,累计参与调解纠纷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

二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共享,“一站式解纷”服务体系,创造中国模式。全国四级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从过去单一立案指引,扩展到50多项,各类诉讼事项在中心全部解决,成了诉讼服务大超市。去年,全国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解80%以上民事纠纷,平均耗时较一审民事案件缩短43%。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同质化的解纷服务机制,提供中国样本。全面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异地服务网点超过1.3万个,立案就近可办、全国通办,老年人绿色服务窗口、律师一码通服务通道等全面落地。

这十年

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

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

在回答记者关于“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方面取得的成效”问题时,甘霖表示,这可以从四个方面阐释。

十年来,我国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规则迈上了新台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反垄断法已经完成首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两次修订,制定配套规章7部,还有平台经济、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指南8部。党中央首次制定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明确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同时加强了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增强监管执法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十年来,我国建设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创了新局面。这十年来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及时地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医药、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竞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政策文件468万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5.3万件,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十年来,我国推进竞争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新成效。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加挂了国家反垄断局的牌子,进一步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同时完善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公平竞争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还强化央地协同,提升监管整体效能。

十年来,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治理迈出了新步伐。与美、欧、俄、日等3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文件,在RCEP、中韩等十个自贸协定中设立了竞争政策专章,同时在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现在中国与美国、欧盟并列为全球三大反垄断的司法辖区。

2020年以来

检察机关累计对21.6万余案件

组织召开听证会

什么样的案子可以进行公开听证?面对记者提问,陈国庆表示,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察改革,通过检察听证的方式来办理疑难复杂案件,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这是人民检察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的重要举措。

检察机关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对于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公益诉讼案件等,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重大影响,需要当面听取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意见的,可以召开听证会。

2020年以来,检察机关累计对21.6万余案件组织召开了听证会,实现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全覆盖。公开听证有力促进了司法公开公正,有利于释法说理、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特别是,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带头示范主持听证会,把办案的过程“晒出来”,把办案处理依据“亮出来”,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进行释法说理。

据悉,2020年以来,最高检院领导就15件重大疑难案件主持了听证,如福建有一个刑事申诉案件,民事和刑事交织,十分疑难复杂。最高检检察长张军主持召开听证会,和申诉人、被不起诉人及其代理律师深入地进行交流沟通、释法说理。听证会后,申诉人和被不起诉人签署了《执行和解协议》,真正实现了息诉罢访、“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地方三级检察院组织的听证会当中,由检察长主持的占10.2%,极大地提高了矛盾纠纷的化解率。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听证案件防范和化解矛盾的纠纷率达到了95.6%,许多长年没有解决的案件得以顺利办结。

 

7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7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这是该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18场,介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高憬宏,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组成人员、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反垄断局局长甘霖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

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发生哪些历史性变革?唐一军对此作了重点介绍。

唐一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形式专门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部署18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九大描绘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第一次以党中央工作会议形式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确立。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现新飞跃,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实现集中领导、高效决策、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压紧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全面设立,加强各地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上下协同,确保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示范创建和督察,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纠正冤错案件,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更加有力。“七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提升。持续推动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法治保障服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完善法律法规、出台意见,加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法治保障。坚持依法防控疫情,有力保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法律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打赢“三大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和有效法律服务。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加强立法和执法队伍能力建设,推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和人民警察单独职务序列,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取得新的进步。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律师60.5万人,律师事务所3.7万余家。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已经实现常态化适用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给我国刑事司法带来了哪些变化?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哪些成效?在制度适用中,司法机关如何在法律的震慑惩罚和宽容激励上做到平衡,以确保公平正义?面对记者提问,陈国庆作了具体回答。

陈国庆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2018年10月份正式确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检察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密切配合,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目前该制度的适用率已经稳定保持在85%以上,可以说已经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常态化适用。这对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模式向协作式转化,促进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理”转化,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惩治犯罪更加及时有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查明犯罪事实,也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效显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被告人认罪服法成为一种常态,当前一审后被告人上诉率为3.8%,低于其他刑事案件14.5个百分点。三是当事人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依法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333.9万人次,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比例不断提高。检察机关还对7.2万名因犯罪侵害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四是公平正义得到又快又好实现。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轻罪案件,从侦查到审判的办案周期缩短,起诉后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的占到了74.6%,既提高了诉讼效率,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同时,陈国庆强调,认罪认罚从宽并非一律从宽。检察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应当从严惩治的,不能因认罪认罚而简单从宽处理。对于轻微犯罪有从重处罚情节的,也要依法从严处理,从严把握从宽处罚的幅度。

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

织密织牢个人信息保护

有记者关心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问题,提问中国是否会出台其他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许安标对此作了回答。

他表示,我国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通过刑法修正案,完善了惩治侵害个人信息犯罪的法律规定。在编纂出台的民法典中,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予以肯定。

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在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坚持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聚焦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在已有立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应遵循的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确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义务边界,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行为设置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有不少条款需要制定配套规定,比如公共场所图像采集管理、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等具体制度,对于这样一些配套制度,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或者正在抓紧制定。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审议通过了数据安全法。

总的来看,个人信息保护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将在相关具体立法中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织密织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全民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阶段我国的普法情况如何?熊选国对此作了回答。

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党对全民普法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全民普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了“七五”普法,全面启动了“八五”普法,公民法治素养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者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居第一位,这表明了公民对法治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2021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全国“八五”普法规划,为推进“八五”普法深入实施,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八五”普法主题主线,纳入“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通俗化阐释。

二是突出加强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制定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三是突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抓好浙江省等8个地方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研究起草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持续加强对公民权利义务观念、公共意识、依法维权意识的培养,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多措并举

解决老百姓打官司难问题

打官司难是过去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发布会上,当记者提问“人民法院在解决打官司难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时,高憬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了让老百姓解决纠纷更便捷、更普惠,成本更低廉,选择更多元,人民法院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一是形成党委领导下协同共治解纷格局,彰显中国优势。依靠党的领导,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各类调解组织、律师、专家学者、基层自治组织等建立“法院+社会”多元解纷体系,为人民群众化解纠纷提供菜单式服务。与法院对接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从2018年初的1264家1.4万人,增加到8.3万家33.5万人,累计参与调解纠纷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

二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共享,“一站式解纷”服务体系,创造中国模式。全国四级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从过去单一立案指引,扩展到50多项,各类诉讼事项在中心全部解决,成了诉讼服务大超市。去年,全国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解80%以上民事纠纷,平均耗时较一审民事案件缩短43%。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同质化的解纷服务机制,提供中国样本。全面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异地服务网点超过1.3万个,立案就近可办、全国通办,老年人绿色服务窗口、律师一码通服务通道等全面落地。

这十年

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

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

在回答记者关于“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方面取得的成效”问题时,甘霖表示,这可以从四个方面阐释。

十年来,我国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竞争规则迈上了新台阶。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反垄断法已经完成首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两次修订,制定配套规章7部,还有平台经济、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指南8部。党中央首次制定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明确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同时加强了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增强监管执法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十年来,我国建设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创了新局面。这十年来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及时地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医药、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竞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政策文件468万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5.3万件,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十年来,我国推进竞争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新成效。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加挂了国家反垄断局的牌子,进一步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同时完善了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机制,建立反不正当竞争、公平竞争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同时还强化央地协同,提升监管整体效能。

十年来,我国参与全球竞争治理迈出了新步伐。与美、欧、俄、日等3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合作文件,在RCEP、中韩等十个自贸协定中设立了竞争政策专章,同时在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金砖国家国际竞争大会,现在中国与美国、欧盟并列为全球三大反垄断的司法辖区。

2020年以来检察机关累计对21.6万余案件组织召开听证会

什么样的案子可以进行公开听证?面对记者提问,陈国庆表示,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察改革,通过检察听证的方式来办理疑难复杂案件,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这是人民检察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操心事、揪心事的重要举措。

检察机关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坚持“应听证尽听证”原则,对于不起诉案件、刑事申诉案件、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公益诉讼案件等,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或者有重大影响,需要当面听取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意见的,可以召开听证会。

2020年以来,检察机关累计对21.6万余案件组织召开了听证会,实现了“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的全覆盖。公开听证有力促进了司法公开公正,有利于释法说理、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的宗旨。

特别是,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带头示范主持听证会,把办案的过程“晒出来”,把办案处理依据“亮出来”,以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进行释法说理。

据悉,2020年以来,最高检院领导就15件重大疑难案件主持了听证,如福建有一个刑事申诉案件,民事和刑事交织,十分疑难复杂。最高检检察长张军主持召开听证会,和申诉人、被不起诉人及其代理律师深入地进行交流沟通、释法说理。听证会后,申诉人和被不起诉人签署了《执行和解协议》,真正实现了息诉罢访、“案结事了人和”的效果。

地方三级检察院组织的听证会当中,由检察长主持的占10.2%,极大地提高了矛盾纠纷的化解率。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听证案件防范和化解矛盾的纠纷率达到了95.6%,许多长年没有解决的案件得以顺利办结。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隐私保护 | 蓝雁简介 | 蓝雁大事记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安徽蓝雁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皖ICP备18017541号-1 技术支持: 几度科技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徽州大道与南京路交口金融港A2栋1402/03室,安徽蓝雁律师事务所

电话:0551-63544199